当前位置:首页 > 梦贞文集 > 正文内容
五月1日

时间:2018-05-01 10:55

别曲解《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本义

0
分类:梦贞文集 | 评论:0人 | 浏览:5,646次   

梦贞浅谈医道文化之六:

别曲解《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本义

在梦贞发表《梦贞浅谈医道文化之一:如何正确理解魏文王与扁鹊的对话?》这篇文章之后,有人对梦贞的理解能力产生严重质疑,说扁鹊的长兄明明是以预防为主的上医,且有《黄帝内经》中的一句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佐证,你梦贞凭什么说扁鹊的长兄是为人治疗已病的?对这种善意或不善意的交流,梦贞都表示感恩!

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之说,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逆顺》中皇帝与伯高的一段关于针刺医疗技术的对话:

原文阅读: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从原文中我们不难获悉,伯高对上工的定义为,用三套针刺方法治疗疾病,即:一是“刺其未生者也”(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给予针治);二是“刺其未盛者也”(在病势尚未大盛时就给予针治);三是“刺其已衰者也”(在病势已经衰退时给予针治)。对下工的定义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施展针刺医疗,即:一是“刺其方袭者也”(在症状叠发时才予以针治);二是“与其形之盛者也”(在病势正盛时予以针治);三是“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予以针治)。伯高进一步向黄帝解释:“方其盛也(在病势正盛的时候),勿敢毁伤(不可施以针刺),刺其已衰(等到病势已经衰退再予针治),事必大昌(必有大好结果)。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所有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读原文,我们许多人都会用现代人的概念去理解古代人的辞义,将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句话里的“未病”与“已病”,简单理解为“尚未生病之前”与“已经生病之后”,这是大错特错的。更不能根据“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句话推断“上等的医工不一定会治病”,那与原义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中国汉语的辞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更,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概念。这里的“未病”与“已病”,就与《黄帝内经》中的本义有所区别了,比较迎合现代人的理念。所以“上工治未病”这段话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许多人也想当然将扁鹊长兄的“未有形而除之”简单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预防为主”,这是因为修行的境界不到位以及认知有误形成的结果。似想一下,古今中外哪位预防医学的高手能做到像扁鹊长兄一样“名不出于家”?

明末名医裴一中在他的著作《言医·序》中告诫后人: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能贯通古今,不识天人合一之理,才华不近仙,心灵不近佛,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弘扬中华文化,是梦贞的人生追求;与有缘人一道探讨医道文化,梦贞乐此不疲!

来源:梦贞学堂(梦贞学堂公众号:mz18881684567),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评论:(0)
  • 有图有真相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评论,你还等什么?

◎页面往下拉吧,有更多精彩评论!(禁止无中文的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