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梦贞弟子分享 > 正文内容
一月22日

时间:2022-01-22 17:38

空 善 与笔墨

0
分类:梦贞弟子分享 | 评论:0人 | 浏览:2,751次   

空 善 与笔墨

  作者简介: 周云禄1953 年8 月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三钢厂厂区内,当过西双版纳的支边青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任中学教师十年。一个读者,作者、记者、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者;一个心态年轻,喜欢朋友笑,可以使问题成为欢乐的人;一个追求慈善,明白,柔软的养生人。

一念飞天外,一念含宇宙。这里的这个“念”字,既无百度网上的释义,也不是新华字典里的解读,它是佛学典籍里的半个“空”,为什么,因为它代表的是身体内的心空。还有半个空在身体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天、宇宙、虚空。一部《楞严经》,有很多地方讲的都是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的“空”,他们两者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关系的变化。当然,也还有许多地方讲了空的应用和如何让一颗动荡的心进入“本性真空”。就是通过修炼,进入一念都没有的,人本来就有的真正的空。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妙明。这一段话出自《楞严经》卷四。富楼那,是佛佗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善于说法著称于佛学世界。这段话是佛佗在对他说,你说得对呀,自然界本来是清净的状态,为什么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来呢?然后佛告诉富楼那,这是因为“性觉妙明,本觉妙明”。

性觉妙明,性,指人的本性。觉,是人的联想。妙是变化,明是明白。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联想是人人本来就有的能力,人一但应用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的感知就会飞出身外,直接触及到身外有形与无形的世界,再将这种触及反馈到自己的身心以内,形成一种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产生的“明白”。

读佛经,有许多文章和字句,是不能够按照我们对汉语的现代解释与古代意思去理解的。例如,地水火风,“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发明”是成就的意思。“平原”,代表的是肉团根,“沉水”却是一种印度的香。因此读古人翻译的佛经,要结合整部经书与佛学的实修去咀嚼才能够不至于望文生义。

本觉妙明,就好比人在静坐时,能够想起来许多身外之物,例如美丽的风景,移动的汽车轮船,自己的三亲六戚。但是,这个静坐之人能不能够把这些心中的形象搬出来我们看呢,是不能够的。这就是本觉妙明,心中有形有象的万千变化,自己“看”得明明白白,旁人却一无所知。因此一段经文,就很准确的阐述了心空与虚空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一些变化。

既然身外之空就是天,就产生了亚洲最大两个国家的远古先贤们对天空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空产生善;因为空,而让善既传佛学三千大千世界,又传人世千秋万代。渐渐的,两个国家的哲人们都把这个“善”定为一个民族、国家道德的基础标准和最高标准。于是,在印度诞生了佛陀、佛经、佛学、佛教、佛法;创立了大乘、小乘,密宗、净土宗、大圆满及修身的八万四千法等等,以此作为普渡众生、解救贫民苦难、施善、传播善的修行法门。是以,佛学方能渐入东土,远行全球。

火山喷发前以它在地底下暗暗的酝酿,送给了孕育它的大山一种千年修行入定般的宁静,它在喷发中,又被优秀的摄影师们将它升天的蘑菇云凝固成不同形状的、震撼人心的美。然而它在喷发后,给西方的意大利留下一座灾难后的庞贝古城;而在东方,它却留下了一个碧波万顷的玛珥湖。

玛珥湖,象一颗闪烁着熠熠蓝光的软宝石,镶嵌在我们南中国的雷州半岛上,湛江市离它只有十几公里之遥。我去之时,正是北国雪花怒放,冰柱晶莹的时候。放眼望去,玛珥湖阔阔的水面上却不见枯枝败叶漂荡,天空中也不没有鸟飞云飘,水吻曲岸之处全无杂乱黄叶躺卧。水中鱼虾相嬉,难觅其它水禽的踪影。玛珥湖如此特别,就因为它是十几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后留下的遗产。

在风景秀丽的湖边有一貌如狮子头般的石岩,岩下有一座始建于中国隋朝末年的千年古寺,楞严寺。楞严寺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由于此寺所供奉的香火皆为弘扬《楞严经》之法而燃,所以自建寺以来,历朝历代都是拜者如蚁,香火鼎盛。圆瑛大师对《楞严经》在佛学佛经中的价值,是这样说的,“诸佛之心宗,群经之秘藏,众生之大本,万法之根源”。是一部“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妙法。

楞严寺内的门、廊、柱上虽然留有许多历史上的贤达与近代名人题写的楹联,诗,书。但方丈释清海总觉得还缺少一点什么,就一直想找一个书法好的人来,在正大门对着湖面的台阶下题写“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闻知这个信息的书法家纷纷前来展墨献艺,每一个书法家都愿意在这样恒久的庙宇中留下自己的笔墨痕迹,因为这样的留痕可以让数十代的人欣赏到自己的书法艺术,也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声名远播”,“名传千秋”。由于楞严寺楞严经在历史与佛学中的价值,因此,历代方丈或者住持对书法家的墨宝,接受起来都是十分挑剔的。

近十来年过去了,竟无一人能够留下墨宝,释清海方丈的愿望,眼看渐渐的就要变成遗憾了。2018年,他的一个香客向他推荐了中华志愿者协会的姚景林先生,他网上一搜一看,仿佛一道天空中的闪电注入他的身心,他立刻就感觉到,这就是他心中的那个题字人!于是,2019年初,在湛江楞严寺大门口台阶下的石壁上,就留下了“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姚景林与方丈释清海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以前双方既无通信往来,也无饮茶之佳约,为什么姚景林会成为方丈释清海意念中的提字人?这可能要从中国文化与印度佛学中的空与善,这两个哲学词汇中才能够找到可以解释的答案。

印度佛学里的空,是通过盘坐、念诵或者借助禅那(用心观照),让人内心空、静起来,忘掉身外的尘世与杂念,忘掉一切欲望。做到这些,人就会脱离有念不空而产生的苦海。佛学用至空,来达到至善,来施善,来传播善。

中国道学中的先贤圣哲们认为,空就是天。他们认为天空晚上用星宿来给大地分野,让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区域,便于在这个区域的人们生活与从事农业生产;白天又用一个旋转的金色圆轮,来给大地洒下温暖的阳光,让万物与人一起成长,让大地上充满蓬勃生机。这就是天因为空,而产生的施善之道。

天人合一,我们的先贤圣哲们认为,人也与天一样会因为空而善良,会因为空而健康(六腑因为空才能够转化含有精微物质之气到我们的全身)。心胸空阔为什么人会使人善良,因为这样的心胸容量大。我们远古的中国,当它们由渔猎部落的发展而迈进农耕文明社会的时候,聚人成众的部落便由穴居巢栖进入到了有城墙城市的方邑之国,统治方邑之国的君王,一定是在本部落这个窄小的范围内产生的。这样便在东亚的土地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凸显、最独特的、可以破坏法律法规的亲情文化、情感文化。这种文化的发展,让那时候的华夏大地变成了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国再灭掉国的家族天下,此现象在泱泱华夏持续有几千年之久。这种文化的发展,还导致了西周东周之际的封建主义和周以后几千年的农耕专制主义。专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狭窄,狭窄产生愤怒,由于手中握有缺少制约的权力,愤怒很容易变成凶恶残暴。狭窄专制者的愤怒只针对自己内亲外戚圈层之外的见知不同者,也就是说他们所给予人的善是以“亲”者为界的,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先哲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倡学习天道之善,天道之善是空阔的、是包罗万象的,是打破亲情朋友界限的一种广施博爱。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总结了他那个年代以前哲人们的思想,说,老天的施善的方式,是不会以亲戚,亲情为限的,它总是持之以恒地把善施洒给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好人是坏人,也不管你是男是女,都把善送给你。原文“天道无亲,恒以善人”《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姚景林先生是一位心胸空阔的博爱施善者,他的博爱主要是通过他手握的笔墨来表达的,十几年来,他一共向全国的贫困县和我们伟大的人民军队无偿的捐赠了上千万元的书法作品,还做了不少的慈善公益活动,而且现在还在不露声色地继续做着施善扶贫的工作。如果不是有着如天宇一般宽阔的心怀,一个人是很难这样坚持实实在在的做下去的。他的胸怀还体现在他对待朋友的友情上,只要你与他相识,不管是一天还是几十年,有了不同意见,他都能够虚心笑纳。有性子火燥的人,有时候急不择词地骂将起来,他还是笑而纳之,而且还对这类的人敬爱有加。他的这种宽广胸怀,令他的落笔着墨与众不同,他常常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表现民族精神,宣传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精神。例如他的书法作品《一笔龙》,《国家宪法》,《奥林匹克宪章》,《美妙》,《中国梦》,《荷》等等。他为民族的强盛,为民众的健康奉献着他的汗水,奉献着他心血凝结的艺术。

表面看上去空阔大无的天空,实际运动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电波、电子、热能、冷汽、能量等等。空即有,有即空,天下之有生于无,天下之有灭于无,大概就是讲的这种现象。佛学的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善,也在这宇宙的空间里无声无迹的传播着,它们终于在2018年的那一天在湛江玛珥湖畔楞严寺方丈释清海的头脑中碰撞了,并让方丈释清海瞬间产生了“就是他!”的坚定信念。

书法作品的成就,贵在字形变化组成的谋篇布局,这在书法艺术中被称之为立意。要在楞严寺正门台阶下这个由条石组成的石壁上题字,布局立意本来就显得困难,再说方丈只要求题一个六字的横排,谋篇布局基本上就无法开展。困难是可以转换成优势的,要点在于遇到困难的人,他所具有的才智。这个困难遇到姚景林先生的书法才艺,真好比将遇良才,放排正逢春江水,因为要提的这六个是大字。姚景林先生的大字,都是昂扬奔放,阔而有收,腴而不肥,那种舒展,有着我们的篆书进入隶书后的优美。例如他的“中国梦”,“凌云”和长五十六米,宽九十六厘米的巨幅作品“一笔龙” 等都具有这样的美。因此,姚景林先生大字的特点,遇到这样的境地正好发挥。

湛江玛珥湖畔的这六个大字,初看好象没有什么书法艺术的那种字型组合的结构性美图,但是如果仔细揣摩,你就会发现姚景林先生将功夫花在了每一笔、每个字的笔墨深处。也可以这样说,姚景林先生把他内心世界的一切艺术储藏和善良阔爱的情感,都用笔与墨,移化进了那六个字的内心世界。所以,恒立在那石壁上的字,笔笔凝重而又形态飘逸,看上去非常有亲切感,每一个字的笔墨,都隐隐而缓慢地从内向外散发着善的气韵。这种不露痕迹的艺术表达,是中国远古哲学智慧的应用。例如老子的“善行无辙迹,善数者不用筹策”,概括的就是这样一种哲学智慧。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助力,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书者的文化学养。

姚景林先生书法作品的形态与风格,是由他的内心世界造就的。他内心世界形成的书法风格,恰好与佛学的善良宽阔相吻合。于是,这就成为了姚景林先生墨落楞严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形成了内心,字形,佛意的天然结合。

这样一种因为善、内空、外空而让笔墨凝结成的实实在在的美,在南中国湛江玛珥湖畔楞严寺的门前闪着金光,仿佛在告诉人们,那庄严的金色好相,象征的不是豪华富贵,而是佛学对金色比喻的本质:真实与吉祥!

 

作者:周云禄,来源:梦贞学堂公众号

来源:梦贞学堂(梦贞学堂公众号:mz18881684567),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评论:(0)
  •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