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至道 > 正文内容
五月4日

时间:2020-05-04 13:55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
分类:至道 | 评论:0人 | 浏览:2,169次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亲也。仁,为儒家之道。

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那这样的一个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啊。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温文尔雅的,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遇到伤害,到处都是对自己友善与亲密的人,这样的社会好不好呢,这样的社会当然好了。

老子是怎么看待仁的呢,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所以老子认为,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刍, 喂牲畜的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則弃而踐之。这里喻指,人类对于天地来说,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轻贱之物。

天地是仁慈的吗,天地爱人类吗?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造,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如果天地有仁慈,爱人类,它们为何创造了人类,又销毁人类呢?所以天地,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心。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他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非天地无亲,盖因天地非人,故无人之性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家的圣人,指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者。儒家的圣人,指合于人伦者。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不仁一句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家意义上的圣人。

天地对万物,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它们只是按照道来运转而已。圣人对百姓,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他们也只是按照道来治理天下而已。

圣人也没有什么仁慈心,他们视百姓为稻草狗一样。非圣人无亲,盖因圣人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tuó)龠(yuè),指风箱。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它空虚而又充满天地,无处不在。它越是被推动,万物就越多的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万物纷纭。言,言说描述。数,名实物理。穷,无有穷尽。中,内也。

既然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而跟人类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又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的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既然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而跟人间的智巧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何必又要对圣人的性情妄加揣测呢,又何必一厢情愿的认为,圣人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呢。

勿自多情,亦勿自多言。万物出生,万物繁衍,万物死亡,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不论你悲伤,还是欢喜,它们都一切如常。不论你说什么,还是不说什么,它们都一切如常。

天地之间,无时无刻,又无穷无尽的把万物一波又一波被涌现了出来,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复杂而又纷纭。怎么描述它们呢,怎么言说它们呢,看上去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是那么的繁多,数也数不尽。

要怎么才能穷尽这一切呢?就算这一刻穷尽了它们,可是下一刻它们就变化了。当你追赶着到下一刻去穷尽它们的时候,它们又变成了下下一刻的样子,怎么追也追不上。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让我们停止向外追赶它们吧。不如,回过头去,往相反的方向走,一直走,回到一切发生的起点,回到万物之初,宇宙之始,在那里,看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我遗忘了万物和天地,也遗忘了我。这时候,我看到了道,那才是我最深沉的内己,我体会着它,是那么的美妙,以至于也遗忘了思想和言语,遗忘了一切。我守着这样玄妙的感受和境地,甚至也遗忘了,可能在下一刻,我又会被抛回到万物里。

要怎样才能说清楚不如守中这句太过于玄妙的话了呢,我也只能这样写了。


附:《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文|白云先生

来源:梦贞学堂(梦贞学堂公众号:mz18881684567),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评论:(0)
  •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