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梦贞弟子分享 > 正文内容
二月12日

时间:2022-02-12 09:49

感应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突破 初探田炳信灵意画

0
分类:梦贞弟子分享 | 评论:0人 | 浏览:472次   

作者简介: 周云禄1953 年8 月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三钢厂厂区内,当过西双版纳的支边青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任中学教师十年。一个读者,作者、记者、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者;一个心态年轻,喜欢朋友笑,可以使问题成为欢乐的人;一个追求慈善,明白,柔软的养生人。

当现代经济发展的西风,掀起了人们脑海里对物欲无限渴望的巨浪;当物质五花八门的缭乱,挤满了人们的心里心外,我们没有注意到,一种珍贵的东西正在从人类的躯体中大量地隐退,那就是一提起它就让人瞠目结舌,视它为妖魔鬼怪的——通灵感应。

何谓通灵,啥为感应?其实就是上古洪荒之时,类猿人刚刚从树上跳到地上时,就存在的可以大量吸收天地之能量,非常精微地感受得到天地之中的宏变和微变的一种功能。

灵字的产生,应该是源自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与祭祀。当时,人们为了五谷丰盛,消除灾病,感恩先祖,就要请通易的巫师来举行祈禳仪式,祈禳时巫师是处于静止状态的。静久了,在那种空气纯净清香,山水美好,深林茂密的宜人环境下,巫师通了。他的涌泉,他的手眼(劳宫穴),他的百会,他的身体所有与空气接触的地方,全部都通了,通向矮矮的和高高的天。这种词序的排列的因结出了“灵通”这样一个词序的果,经过几千年人们对“词果”的咀嚼,它又成了现在的意思:通灵,或者通灵感应。古时候人一通灵后就变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变成了行政官员,变成了君王的脑中“脑”。现代人一旦通灵,就被冠以“封建迷信”,“神经病”等桂冠。

感应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突破 初探田炳信灵意画

其实,现代通灵感应虽然如海潮般大退,但绝不是绝无仅有。我师父就有“天眼”之术,他能够用通灵感应的方法将千里之外的形影印现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再告诉听者。若有存疑,欢迎考证,他现在还愉快地活在渝州的山水间。我经常接触的一位医学院讲人体组织与解剖学的教授,不知他是传承的哪家法门,竟然可以依靠通灵之后的功力,在不让病人吃药打针的前提条件下,疗愈一些疑难怪疾,包括神经病和一生下来就有的脑瘫。我相信,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一定还有这样的有通灵感应人士存在,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隐”字,将他们存而不显地和我们共同放在一个大球上。这不,前不久一位常戴眼镜,爱打“嘿嘿”的田炳信先生,将他不知道怎么弄上身的通灵感应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艺术界,展现在传媒界,展现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耳闻眼见中,这种艺术的表达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准确的名字——灵意画。灵意画,是田炳信先生将他自己通灵后的感应,通过笔墨自然地流淌在纸上的,所以它才能够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美进人们的心里,留在人们的魂里。

通灵,就是通天,天在我们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被视为“道”, 通天就是入“道”。入“道”有早晚,得“道”有大小,田炳信先生这个年龄段入道,不早不晚,入道之人嘛,活他个一百二十岁轻轻松松。田炳信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以艺术得“道”,他得艺术之 “道” 的成就还可以再大,再辉煌,就看在今后的艺术的天地里,这位奇异的当代“羽人”怎么扇动翅膀了。

在艺术这个领域里田炳信先生何以能够独步其 “道”呢?这可能与田炳信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繁帙,田炳信先生偏爱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源头上的东西。比如甲骨文,《尔雅》,《山海经》,等等。甲骨裂出的图案,既有灾病福喜的征兆,又有启迪先祖们造字的功能,它还是一幅自然产生的画,我把它称之为“骨画”,远祖们的岩画,石刻,虽然出现得也很早,但它们是人为的。《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对文字进行注疏的词典,除了它“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聚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的功能外,它的注疏里面,还包函和记载了许多文字的起始意义,这些文字的起始意义,反映了我们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没有拘束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是我们古人在观物后没有拘束的想象力产生了文字。《山海经》,是文图并茂的神话书籍,它记载了一万年前的“神话”和“神画”。神,清朝学者桂馥在他的《说文解字义证》中是这样解释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也有说“神,天下之大器者也”的,还有说“阳之精气为神”,“不可思议的,特别稀奇的”,“不平凡的,特别高超伟大的”这些说法都对,但没有尽然。我认为神还有一种放开了,肆意想象的意思,《山海经》里的“话”与“画”,皆可为据。人类神话为什么多在远古产生,我认为人类穴居巢眠之时,部落的头领(中国称之为“君”或者为“王”)们,还没有制定出约束人们大脑的许多所谓的“制度”出来,人们对眼见耳闻的事物就可以进行随意的、没有任何成见的肆意想象,这样的想象是愉快的,这样的愉快可能是那时候的狩猎者们唯一的精神上的“娱乐”,既然是一种娱乐,人们当然就乐意去“制造”和“生产”了,这就是我认为洪荒之时多神话的主要原因。

进山者仙,近水者湿。田炳信先生痴迷沉溺于这些记载人神杂居时的坟典,得益于通神通灵的法门,他入“道”,犹如高山流水一样自然。田炳信先生得“道”之神助,他的想象力也就非常人所能及了,这样的想象力产生的灵意画,的确让人傻眼,它对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艺术史是有所突破的。

中国绘画艺术,虽然深受庄子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无论表现什么题材,用的什么色彩,表现的都是在“隐”文化思维的框架内,画家在观察事物后的感觉和印象。这种感觉和印象在笔墨纸张上的重现,导致我们中国绘画去追求一种可以企及、又可以说永远没法企及的一种独有的美的境界,理论上将它命名为“画意”和“气韵生动”。

纵观我们的绘画艺术和绘画艺术理论,都在此框架内展示自己的墨色词意,表现自己的骨法笔力。这就是我们中国绘画的原则,也是中国艺术史的原则,几千年来,许多的艺术家都是在这样的原则内去追求绘画之美,去苦觅创新之路。星汉灿灿,史河长长,历代也有论家评出创新者,但是论家所评出的创新者都是在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内,或骨法用笔,或物人的“经营位置”,或“随类赋彩”,或是在画形立意上的创新。没有谁象田炳信先生这样突破“六法”, 突破中国绘画艺术和绘画艺术理论的框架,不去描绘观察事物后的那种感觉和印象,而是直接的将他头脑里的任何一种主观的、无意的想象,变成一种客观的、人见人爱的具体形象,而且他只用墨,只用了墨的点、线、块。田炳信先生头脑成像非常轻松,常常是瞬间即有,他将头脑里的浮像落于纸上的手法十分简单,但对人的震撼却意外地巨大。奥妙何在?真与自然,是他这一切作品的基础。田炳信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自己的、人的、本身的能量与天地的能量自然地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不是苦思冥想地创作的,不然不会有“通灵感应产生的灵意画”这样一说。所以有的读者,包括我,一读到这样的作品立刻就跳出“这样的画法是怎么想出来”(如“幽灵出来散步”,“ 星星与化石各自沉默”)。因为它们不是想出来的,所以用“这是怎么想出来”,这个习惯思维,去“套”,去欣赏这种人体内真实能量与自然能量碰撞出来的艺术结果,就产生了怎么也“看不懂这画的意思”的困惑。虽然看不懂画的意思,还是会被它的美,被它对自己的震撼,把心给留在那里了,把眼睛给留在那里了,把嘴巴给留在那里了。

嘴巴也会瞅画?那倒不,双唇和舌头一遇见朋友和艺术爱好者就会去议论这样的画。

这就是真实与自然的美,看不懂的美,产生的艺术效果。别看田炳信先生的灵意画册里只有黑白两色加点线,却幽默地把你栖息在内心深处的微笑引上嘴角。有的让你在幽默中展开哲学般思维的浪潮,有的让你在幽默中感觉到意志坚强的伟大,有的仿佛还会让失恋的年轻人笑一笑,就重新进入爱情的甜蜜······

一个画家的作品只有幽默感和美好,他的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也许不会天长地久,如果一个画家在让人们享受美的艺术的同时,将社会的病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警醒人们,唤起上层和下层人们的疗救意识,起到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样,他才有可能在艺术史的宫殿里,戴上熠熠生辉的皇冠。田炳信先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在对中国艺术突破和创新的同时,没有忘记针砭时弊,警醒国人。如他的“北极雪慌张”,“琐事,慢慢将自己变成现在的模样”,“不漂亮的东西,就喜欢装神弄鬼”等作品就属这一类。

在中国,从事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家们,很多都有一个“作品难卖,连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经济都难以带动,更遑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感觉, 田炳信先生的作品一出来,就在如何消除这种感觉方面起到了范例的作用。玻璃器皿,陶瓷,紫砂壶,室内装饰,外墙装修,服装纸扇,食品包装,礼品设计等等,好像所有的商品外观,田炳信先生的灵意画一贴上去,就会使他灵动灵活,就会增添那种商品的美与生命力,就会让你更加喜爱那种商品。好似真有神符之灵一样,不相信你试试。最近,北京玻璃厂等单位已经与田炳信先生签了合作协议了,合同签订了以后,我看见了,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通观田炳信先生的艺术作品,你会发现,他那些看似简洁的构图,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把自己的解读放进去,而且每一个读者将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时都会让人感觉非常对,仿佛那些作品里面既有道家的“隐”,又有周易里的“变”,还有庄子的自由和佛教的空,当然也不乏儒学的忧国忧民之情。经常关注和了解田炳信先生人会惊奇,他好象不知道疲倦,总是在文化领域里忙了这头又忙那头,还常常忙得有声有色。个儿并不伟俊的田炳信先生的这种现象,难道真如他自嘲的那样,是成妖成精了,否也。

田炳信先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种轮回。轮回一说,出自老子的哲学思想,“反也者,道之动也”。田炳信先生现象轮回的是一种“道”的文化,“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一切中华文化的源。这根和源在我们美丽而广袤的国土上,引来的是周易道家,医学儒学,甚至连《坛经》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著作你也不能说里面没有“道”文化的影子。“道”文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宏观上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源,还在于她在微观上强调对我们个人个体的关爱,那就是修身养心。通过养心修身,心静体健,流畅经络脉路,接通天地之道,将天地的能量纳入自己的体内,才能获得一种超乎常人的“神力”,才能取得田炳信这样这样的艺术成就,才能象田炳信先生这样先善自身,然后善及众身。田炳信先生现象,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优势的再现。朋友们,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作者:周云禄 | 来源:梦贞学堂公众号

来源:梦贞学堂(梦贞学堂公众号:mz18881684567),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评论:(0)
  • 有图有真相